top of page

Humans of Halls #25


既然有機會在這裏執筆,就容我在說胡話之前寫一些關於「舍堂」的想法。

1. 港大舍堂致力透過群體生活與共同經歷,去讓大學生獲得課堂以外的個人成長,是為「舍堂教育」。故宿生在舍堂內獲得甚麼,全取決於他們投入過和遇到了甚麼。不會有兩個人得著相同,也不會有免費午餐。

2. 有的人適合在舍堂學習成長,自然也有不需要的人。舍堂教育是補足大學教育全人發展的一部份,有些人在大學已經找到值得付出、發展的地方,不選擇進入舍堂也是自然。然而若進入了舍堂而選擇不聞不問不參與,則是誤會了舍堂成立的本意。非要抬高舍堂教育之名,舍堂與住宿,是兩種需求。

3. 到了2016年的現在,在「舍堂」這個概念裏面,「宿位」的價值因為客觀條件而被降低,「教育」的價值更甚。比起以前,現在在大學以至校外機構,資源都豐富得多,大學生有的是選擇。各種的活動、訓練隨處可得,比起舍堂的集體生活艱辛付出,代價更小,回報也似不俗。加上人與事的流弊,舍堂的吸引力不復當年。是故很多住進舍堂的人只見「宿位」,不聞「教育」。舍堂「教育」會否消失,人們變得只求「宿位」,是每一個在舍堂的人心底裏的問號。

以上是在舍堂待了一段日子後一些拾人牙慧的見解,只想拋磚引玉。在這裏,出色的人太多太多。與其說我接受了甚麼舍堂教育,不如說說我從舍堂裏的人身上,學會了甚麼。

過了三年,我終究沒有成為那些耀眼奪目的大仙,常常想不出自己為舍堂做過甚麼好事。讓無甚作為的我多番思潮起伏的,是一場又一場的意外。

我不知道我算不算眼淺,但在這三年,關於哭的記憶還不太一樣。新人的時候進了幾支隊伍,大部份情況下都是靠邊站的角色,卻也曾因為各種原因而趕鴨子上架,給擔大旗的人搭把手,例如為只剩下一位舊人帶隊的隊伍出賽。結果這第一年,竟然是我三年舍堂生涯裏最挫敗的一年。呆頭呆腦的我,曾經在課室、在禮堂望着大仙,哭得一塌糊塗。而她們向我道謝。我還清楚記得,有一刻心裏在想,是自己那雙顫抖的手把大仙的夢摔碎了。那是我在何東的第一年。

在那之後做過大大小小的一些事,靠着同年仙的肩膀也走過了一段不長不短的路。到第三年,我和同年仙走到擔大旗的位置。我們咬着牙熬過了一些變故,努力去克服自己的弱小。就像「あとひとつ」的歌詞一樣,拼勁給了我們勇氣,去相信夢已經觸手可及。最後我們的那個夢並沒有開花結果,而是戲劇性地,像煙花一樣在一瞬間從璀璨變為虛無。我卻沒有哭,不是因為太意外,而是我知道我們雖有憾,但無悔。

今年的六十五週年堂慶,有心的大仙在年初與我們合力「砌」了一個展覽。不求「Pub hall」,卻希望一起思考「去蕪存菁」之意。舍堂走到今天的十字路口,沒有人知道未來將何去何從,但打開溝通合作的大門是必要的一步。我們放了一本橫線簿在展覽的出口,讓參觀者留言。在展出的最後一天我打開這本留言簿,有着各個舍堂的名字,各屆舊人新人的寄語。簿沒有寫滿,很多字跡龍飛鳳舞,竟也讓人看得眼眶微熱。去蕪而後存菁,我想我捧着的這本簿,便是我們苦心經營,想要傳承下去的「菁」。

前一陣子,跟中學的老師和朋友久違地相聚,烚吓烚吓又高談闊論。這些季節不免說到工作,又不免說到未來、說到社會。熱氣氤氲的湯鍋旁邊,老師說着信念、說着堅持,我又是一個竟然地鼻頭一酸。當刻的我也有點諤然,後來回想,應該與害怕揸兜無關。這三年來舍堂不斷教我問自己,能在這裏付出甚麼?原來走出舍堂後,這仍是一個要反覆自問的問題。帶走了在大學和舍堂獲得的種種以後,我們能在社會,付出甚麼?

在舍堂三年的種種,都是一個又一個的意外。不過誰的書,寫到盡處居然會如願。而且我遇到的意外到目前為止,都還不錯。我不是個可以作舍堂界表率的人,所以不可以用自己去證明舍堂教育的甚麼。只希望在舍堂的你,也會想起你的一些「意外」。這流水帳寫得拙,也是一段年華。

P.S. 記得在展覽的留言簿有說道:「你若不離,我定不棄。」當時我很受觸動,但轉而又想,既在茫茫中遇上,不遲也不早,我希望說:「我若不離,你可不棄?」


係Facebook搵我地啦
Find us on Facebook
新鮮出爐 Newest
​主題 Categories
bottom of page